按语:前不久,一名年轻学友问了很多《四圣心源》的问题。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理论性的,其中很多是细枝末节的。本人一再跟他讲,钻这些东西,无益于临床治病。不过,偶尔的个别问题,还是有回答的必要的。比如关于“中气”,拙著《四圣医学解丝集》中的解释,就有必要作一点补充,因此,近日抽空重新理了理这些文字。
黄元御先生重视“中气”,对“中气”作了多角度的阐述,其中最权威的是《四圣心源·劳伤解·中气》所示的“中气者,和济水火之机,升降金木之轴,道家谓之黄婆。”但是,由于角度较多,未能给学人起到清晰的引导作用。本文主要围绕《四圣心源》首次讲到的“中气”,即《天人解·阴阳变化》所示的“清浊之间,是谓中气。中气者,阴阳升降之枢轴,所谓土也”,结合先生著作中的几处典型论述,作几点分析。
一、中气的性质
《四圣心源·天人解·阴阳变化》:“清浊之间,是谓中气。中气者,阴阳升降之枢轴,所谓土也。”这句话有三个意思。
第一,中气是“中间之气”。这个“中间”,可以是“清浊之间”,也可以是“阴阳之交”,等等,总之是“中间之气”。《劳伤解·中气》:“……升降之权,则在阴阳之交,是谓中气”和“中气在二土之交”的“中气”,均为“中间之气”的意思。
第二,中气是“升降之枢轴”。意思是说,中气是“清浊”之所以能够分为“清浊”,以及“阴阳”之所以能够分为“阴阳”的“先天推动力量”,是它们能升、能降的“中间推动力量”。
从这个层面讲,中气是“先天”的,而不是前一个意思所说的,后天客观存在的“中间之气”。本节(《天人解·阴阳变化》)中的“阴阳即中气之浮沉”,以及“分而言之,则曰阴阳;合而言之,不过中气所变化耳”,均可看出“中气”的先天属性。本节前文的“阴阳异位,两仪分焉”是后天状态,而两仪未分之前,是要靠“中气”按照“清则浮升,浊则沉降”的规律去变化、去生成的。这与“祖气”以及“祖气”中的“阴阳”,道理是一样的。后文《脏腑生成》:“阴阳肇基,爰有祖气。祖气者,人身之太极也。……祖气之内,含抱阴阳。”《长沙药解·甘草》:“人之初生,先结祖气。两仪不分,四象未兆,混沌莫名,是曰先天”,文中明确指出,“祖气”是“太极”,是“先天”;“先天”是“两仪不分,四象未兆,混沌莫名”的状态;“祖气之内,含抱阴阳”,就是本节文首“阴阳未判,一气混茫”的先天状态。最终“阴阳”(也指“清浊”,统称“两仪”。属“后天”)的形成,靠的必须是“中气”的轮转(后文《劳伤解·中气》:“泻水补火,扶阳抑阴,使中气轮转……”)。由此可见,“中气”在后天生成之前,就已经存在了,因此说,从这个层面讲,“中气”属于先天概念。
第三,“所谓土也”(包括后文《脏腑生成》的“中者,土也”)的说法,是从宇宙普遍规律的层面,具体化、具象化到人体戊土、己土的层面了。后文《脏腑生成》:“中者,土也。土分戊己,中气左旋,则为己土;中气右转,则为戊土”;又《五味根原》:“……土者,水火金木之中气,左旋则化木火,右转则化金水,实四象之父母也”;又《六气解·六气偏见》:“土为四维之中气”,可见这里的“中气”,是在五行、五脏层面说的。既然有五行、五脏之分;或者,既然有“左右”“旋转”“戊己”“清浊”等“两仪”对立状态之分,这个“中土”“中气”,又是后天概念了。进一步讲,无论什么物质,当它有了被称为“土”,或“金”,或“木”等确定名称或可见状态的时候,它就不再属于混沌莫名、不可捉摸的“先天”了。这就是《素灵微蕴·胎化解》说的,“……其通塞从违,显而可见者,后天之气也”的意思。
顺便说说,“地气上为云,天气下为雨”(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)的“地气”与“天气”,以及“气之方升而未升则怒,已升则为喜……升于九天之上,神气畅达,是以喜生。”(《四圣心源·颠狂根原》)与“少阳之火,降于九地之下者,木之母也。”(《四圣心源·腰痛根原》)的“九天”与“九地”,其中间的枢轴之气,窃以为,未可径用“土气”来称呼。如,《四圣心源·六气解·六气从化》即有“人为天地之中气”的说法。这些另当别论,不作赘述。
二、中气的位置
先生关于“中气”一词,最难解释的是《长沙药解·人参》所示的,“中气居不戊不己之间,非金非木之际”。按照前文,“中气”就是“土气”。土气当然“非金非木”,并且“非水非火”,但讲它“居不戊不己之间”,说法就不同了。毕竟,《脏腑生成》说了,“中者,土也。土分戊己,中气左旋,则为己土;中气右转,则为戊土。”画个等式,即“中”=“土”,而“戊己”只是“土”的两种属性以及这两种属性形成的物质而已(左旋而升达则成为己土;右转而降敛则成为戊土),不应当在“戊己”(即土)中间,存在一个既不属于“戊”又不属于“己”的东西;换句话说,不应当将“中”=“土(戊己)”的等式,调整为“中”=“土(戊己)”+“中(不戊不己)”的另一个等式。
因此,虽然勉强可说“中气”是“中间之气”,但是,这个“中间之气”,它所处的“不戊不己之间,非金非木之际”,到底是哪里呢?
说了这么多,“中气”到底指什么?属先天还是后天?处于什么位置?种种问题,有没有比较明确的说法?下文几个角度,可供参考:
第一,中气的性质。严格意义上讲,“中气”不是“气”,是“功能”。它是“阴阳未判,一气混茫”以及“阴阳肇基,爰有祖气”的“一气”“祖气”的先天状态中就已存在,并持续存在于后天生命体延续的全过程的,能够推动清升浊降的“功能”(或称“势能”“力量”“作用”)。
第二,先天与后天。这是一对相对概念。理论上讲,由于是相对的,所以,只要找对参照物,怎么说都可以。比如百度百科解释“先天”的一种含义是:“指人或动物诞生前的胚胎时期。”这是相对于出生后的“后天”来说的,没问题。从“阴阳未判,一气混茫”一句来讲,它没有具体指向,更多的是泛指宇宙的“纯粹的、原始的先天”,是相对于宇宙万物来讲的;从“阴阳肇基,爰有祖气”一句来讲,是讲人,因此“祖气”只是人的先天。而“祖气”这种属于人的物质,相对于宇宙的“先天”来说,它又是“后天”的。至于“中气”,它不是“阴阳未判,一气混茫”的“一气”,也不是“阴阳肇基,爰有祖气”的“祖气”,而是两者(“一气”“祖气”)具备的“功能”;是一种先天就有,后天仍然有的,简单说就是“与生俱来”的“功能”。
第三,中气的位置。从它“能够推动清升浊降”的本质属性去分析,它自始至终,必然均处于清浊(阴阳)的中间位置。而正因为中气只是一种“功能”,因此,《长沙药解·人参》说的“中气居不戊不己之间,非金非木之际”,并不与戊己、金木的位置重叠或疏离;简单说,即“不矛盾”“无语病”。因为,“五行之气”与“功能”,表面上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,实际上可以“不即”,也可以“不离”;可以“不一”,也可以“不异”。这就好像在一个屋子里,一盏灯的灯光照亮了屋子,这时,点上第二盏灯仍然没问题的道理类似。你不能说第二盏灯的光,占领了第一盏灯的领地;你也不能说第二盏灯的光,没有占领了第一盏灯的领地。两盏灯的性质,和“'五行之气’与'功能’”的性质当然是不同的,这个比喻,略供参考而已。
第四,临床的应用。在先生的语境中,一般来讲,“中气”就是“土气”。如《长沙药解·白术》:“水火之交,其权在土。……土者,水火之中气也。”此外,“补中燥湿”(白术)、“培土和中”(粳米)、“补中之良药”(鸡子黄)等的“中”,亦均指“土气”。临床应用,按照“土气”去认识即可。
概括起来讲,“中气”是一种“功能”;临床主要是指戊土、己土的功能;有时专指己土的功能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